返回
市场行情
棉价上涨给中国纺织行业带来的危机
2011-08-23 15:45262

从“棉花掌”到“棉花套”,纺织业很受伤

去年9月开始,我国棉花价格节节攀升,从每吨18000元一路暴涨,突破30000元关口,最高报价甚至到了34000元,涨幅近90%,被人们取谐音戏称“棉花掌”;今年3月起,棉价又开始一路暴跌,从每吨34000元一路狂泻至目前的19000元左右,跌幅高达44%。被棉价套牢的人又给它取了新名“棉花套”。

然而,从“棉花掌”到“棉花套”,多数纺织企业都没能捞到好处。

去年下半年棉价疯涨时,由于企业正常运转要保持至少20天的库存,纺织企业不得不疯狂采购。结果纺织企业在售价不涨的同时,不得不接受棉花“一天一个价”的成本压力,而依靠热钱炒作的“中间商”转手一吨棉纱就能赚1万元。

今年3月开始,棉价连续下挫,纱厂等纺织业中游企业又被高价位的库存“套牢”。中国棉花信息网数据显示,我国纱线库存自2010年11月以来持续攀升,6月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5.2天,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96天。而截至7月底,我国棉花商业库存总量为135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20吨,更显著高于2008年和2009年的95万吨和90万吨。

“前期棉价大涨时,企业因担心原料供应短缺而大量抢购棉花。当时的进货成本比目前的棉价普遍高出三四成。现在高库存碰上价格暴跌、需求不振,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使一部分纺织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

在广东大朗、山东德州等地,不少去年的囤棉大户,如今像捧着烫手山芋,无所适从。“现在是晚出手一天,就亏一天;卖一吨,赔一吨。”一位山东棉纱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囤棉时的价格为每吨30000元,按1.1的织成比,那么一吨纱线的原料成本就近33000元。而32支纯棉纱的报价已经跌到27400元,一周内的跌幅就达3.4%。“再加上水、电、租金、人工等费用,每卖一吨棉纱恐怕就要亏掉近万元。”

除了库存,下游企业压价采购、持续观望,也加剧了产业链中游纺织企业的困难程度。

“棉价跌了貌似对纺织企业利好,其实不然。一些外商反而以此为借口压价。实际上,除了棉价跌了,劳动力、能源、租金等成本都涨了,企业还有汇率风险,很多加工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深圳华兴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毓长说。

实际上,不仅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棉纺企业也开始陷入棉花困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5月两个月,我国棉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仅4.90%;平均产销率下降至97.90%,达到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9.25%,其中5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较4月增长113.3%。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6月纱价比3月下跌了20%,布价下跌了17%,而且棉价仍在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棉纺企业的市场信心。

纺织业为何不堪棉花一击?

面对棉价起落,纺织业为何如此受伤?

纺织业应对棉价波动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棉花流通。“棉花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就算付出再多银子,你也可能买不回来。”纺织业内人士套用流行歌词形容,纺织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但其原材料的市场化程度远远滞后于制造业,无形中减弱了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目前我国棉花进口实行配额制,配额内进口关税为1%,超过进口配额的部分征收较高关税。据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王建红介绍,无论哪种配额,纺织企业只能拿到其中的2/3,而且这些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且前一年有进口实际。最终拿到配额的纺织企业仅约1000家,但是我国仅规模以上棉纺企业就有1.2万户。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洼地”来平抑成本。  

其次,宏观调控的措施有限,效果有限,也间接地导致企业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王建红介绍,我国国家储备棉数量有限。历史上,国储棉最高容量不足400万吨,但我国棉花年消费量逾千万吨,因此,收储时往往能起到“托市”的作用,但抛储时,抑制价格暴涨的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纺织业融资难,也使其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捉襟见肘。近两年以来,纺织企业普遍反映原料、能源、劳动力、税费等支出增幅较大,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而银行等信贷机构一直将纺织业设为“限制性行业”,在目前收紧流动性的大环境下,企业贷款难度普遍加大,而且利率提高。这也使企业通过调库存来降低成本的难度增加。

除去种种外因,我国纺织业,尤其是棉纺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原因。

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链较长,但仍属于枣核型:处于产业链两端研发设计环节与营销服务环节的企业较少,处于中端制造环节的企业众多。制造环节利润较薄,受成本制约最大,最容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尤其是棉纺业,尽管产能很高,产业规模很大,但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能力较差,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

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对做中低端产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影响最大。这些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如果订单要求棉纤维加工,那么它就无法使用替代纤维。而接单、生产与交单之间存在一定周期,如果在此期间棉价大涨,就可能造成订单还未交付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的情况。因此只能通过停工限产等手段来避免更大的损失。

保持行业稳定,既需引入新工具,也需加快调整升级

展望后市,棉价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拖累本已疲软的全球经济,导致大宗商品走势不稳;国内外棉花丰收几成定局,库存消费比却仍在上升,也加重了棉价前景的复杂多变。

面对这样的局面,纺织业必须既紧盯现实,又着眼长远,完善管理工具,加快升级步伐。

看近期,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熨平周期性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尽量延长行业的平稳运行周期。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利用期货市场。

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突出,期货价格往往引导着现货市场的走向。与国内钢铁、有色金属等企业不同,尽管纺织企业的原料也涉及大宗商品,但其涉足期货市场的企业较少。但如果利用好这个风险管理工具,就能有效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例如,福建凤竹纺织于2010年9月—10月开展棉花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利用期货合约临时替代现货市场买卖,对买进棉花的价格进行锁定。最终,其2010年度因期货交易累计实现收益4377万元,占全年业绩的45.12%。

看长远,提高纺织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保障棉纺行业稳定运行,还需要加快科技投入,推进纤维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替代性纤维和纤维循环利用。

“涤纶短纤、粘胶短纤与棉花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加强替代性原材料的开发,多增加一些非棉纤维、超仿真纤维、超纺棉纤维,这是行业科技开发的一个战略性任务。”孙淮滨说,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也是增加纤维原料的一个途径,可以大大降低对棉花及其产品的依赖。“不过,这些新型纤维从推广到赢得消费者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政策扶持。”

除了科技研发,企业还需加快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来化解原材料成本压力。“品牌服装的价格早就不用成本来衡量了。”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说,“做品牌,毛利率本来就有80%,只要保持品质,即便提价,顾客也会接受。”

除此之外,纺织业还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调控,丰富调控措施和手段,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少企业反映,目前纺织业提高抵御棉价波动的能力,还需要国家出台一揽子的政策,从税收、财政、流通等多个领域发力。“在进口配额不能取消的情况下,希望配额更多地用于纺织企业。” 朱北娜说。

提交
  • 同类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