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时事报道
“十二五”中国化纤产业面临严峻形势
来源:中国纺织报2011-09-01 11:42226

  ——访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本报记者 李娟

  毫无疑问,经历了十多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化纤工业,“十二五”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这种复杂性既来自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源于化纤工业深度转型期存在的诸多矛盾。

  “十二五”中国化纤行业规划将年均增长率调整至6%左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世界化纤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未来10年,世界化纤工业的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球化纤产量年均增速约为3%,并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传统发达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将进一步萎缩,其新产品研发的能力和动力已明显不足。

  “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化纤产量已占全球的60%以上。当前,化纤工业的发展正从量的增长转向品种、质量的提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十二五”期间,行业规划将年均增长率调整至6%左右,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化纤产业在世界化纤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随着化纤生产总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规模、成本无法取胜的情况下,竞争将逐步转向产品的差异化和高附加值。

  中国经济成长已经步入转型期,增长的驱动力无疑更多地转向内需。目前国内人均GDP已超过4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产阶级将快速增加并逐步成为消费主体。这一群体对中高档、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劲,化纤行业必须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中高端纺织品提供重要的原料支撑。

  近期化纤行业的运行环境不容乐观。与去年相比,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从运行数据分析,上半年运行总体良好,但下半年形势却令人担忧,尤其是下游需求难以持续有效增长。今年4月至今,行业运行各项增速逐月减缓。这也预示着,未来5年受各种因素影响,行业发展很难保持“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重心必须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和效益增长上来。此外,各地电荒问题加剧,土地供应吃紧,部分地区环境容量已近极限……种种现象表明,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化纤产业如何切中要害、把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通过有效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模式,实现化纤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升,实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是行业必由之路。”端小平说。

  当前,化纤行业的下游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纺织服装领域,它还与交通、运输、医疗、能源、航空航天、农业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这些行业对纤维新材料的需求在持续增长。根据对未来纺织工业发展需求和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预计“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还有1000多万吨的增长空间。而"高棉价时代"的来临,又为化纤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同时蕴含着挑战。“十二五”化纤产品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化纤产品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端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未来,化纤产品开发的大方向,一是缓解纺织原料日益匮乏的局面,二是满足新时期更广泛领域更多元化的需求。

  未来,化纤产品开发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从缓解纺织原料供应紧张的角度出发,开发具有棉花特性的仿真产品,弥补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供应短缺,或开发以生物质为原料及利用竹、麻、甲壳素、海藻等多种资源的纤维产品,减少使用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二是满足新时期纺织服装、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更广阔领域对化纤的需求,比如开发PBT、PTT、PEN等新型聚酯的应用,开发阻燃、抗静电、抗紫外、抗菌等功能性纤维,进一步提升发展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等。

  中国化纤工业经过最近10年的高速成长,产量已经从2000年的69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3089万吨。但客观地讲,过去10年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以量的增长为主,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较为薄弱。“与传统化纤制造强国和地区相比,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自身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还表现在对纤维品牌建设和新品市场推广的重视程度及操作能力方面。”端小平对于存在的差距并不讳言。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形成这种差距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成长,纺织工业对纤维量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质的要求。二是资本的逐利性。在成本、规模已能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显然更乐意将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三是传统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客观上成为国内企业模仿的对象,致使自身研发的动力不足。四是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以纺织外贸加工需求为主,由下游用户和外商提出对纤维品质和规格种类的要求。在长期被动研发的状态下,企业自身研发的方向感缺失、研发能力不足。

  “十一五”期间,前一个差距有所减小,后一个差距则没有明显改观。两个方面的差距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行业及企业往往只重视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差距,反而忽视了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市场推广的差距,但后一种差距不解决,前一种差距也难以从根本上有所突破。所幸,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行业亟须从品牌建设特别是新产品市场应用与推广的角度探讨“十二五”期间化纤新产品开发的思路。当前国内纺织和化纤制造业自身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为化纤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自身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还表现在对纤维品牌建设和新品市场推广的重视程度及操作能力方面。

  把握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和革新的新技术被端小平看作是新品开发的基石。如江苏盛虹的侧吹改环吹技术已经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十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徐州斯尔克的一步法异收缩PET混纤复合丝,首次实现一步法混纤(POY/FDY)24头/位纺丝、卷绕,在缩短工艺流程、节能减排方面有重要意义;浙江古纤道开发的液相增粘熔体直纺工艺,省去了现行工艺路线中的冷凝切粒及切片固相增粘、纺丝前的熔融消耗,预计吨纤维可节约标煤144公斤。

  目前,不少企业感到新产品推广应用难度大,端小平对此的理解是,其从客观上反映出国内产品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企业不再只着眼量的增长,转而更关注品质、效益的提升,这与国家政策、行业导向相吻合。在产品研发百花齐放的同时,企业切实感受到不健全的推广应用体系带来的障碍。

  为此,“十二五”期间行业将集聚各方力量,在行业内打造一批规模化品牌企业;通过制定标准、第三方检测、吊牌等形式统一形象推广;与国内相关产品研发机构合作,召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新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不定期进行宣传和产业链对接……同时,在对市场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的标准问题上,端小平表示,除了组织企业积极制定、申报行业和国家标准,化纤协会已经建立起协会标准,使之在标准缺失的真空期内发挥作用。

  “十二五”企业发展模式将向三个方向分化:一些企业向更上游领域延伸;一些企业继续向下游发展,走差别化道路;还有一些实施多元化策略。

  根据行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选择正确的道路十分重要。端小平将化纤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概括,认为企业将进一步向三个方向分化:一些企业进一步向更上游领域延伸,以规模化、低成本优势取胜;一些企业继续向下游发展,走差别化道路;还有一些企业实施多元化策略,投身化纤以外的诸多领域,丰富资金来源。这三种模式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企业明确自身定位,选择一条路并坚持走下去。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多家企业已分别就这三种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考虑到上游原料受制于人,浙江恒逸、荣盛、桐昆、江苏恒力、三房巷等多家大型化纤集团在具备较大聚酯涤纶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游PTA(精对苯二甲酸)延伸发展,使国内PTA进口依存度由原来的60%逐渐下降至30%多。一些企业还计划向资金、技术密集的炼油等更上游领域进军。随着PTA新产能的陆续投产,国内PTA市场运行将更加稳定。同样,锦纶主要原料CPL(己内酰胺)近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浙江富丽达、山东海龙、唐山三友、吉林化纤、新乡白鹭、宜宾丝丽雅等多家粘胶企业,通过“走出去”、兼并重组、到新疆建厂、开发新型资源等多种方式缓解原料困境。

  在原料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江苏盛虹集团、恒力集团、长乐力恒锦纶等另一些企业将目光瞄准了下游织造甚至服装环节。这类企业很多就是从织造领域起家,在发展中逐渐向上游进入化纤制造行业,而且他们多数拥有较大的集团资源优势,多家子公司在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各司其职。

  多元化策略很多情况下则与前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这种横向延伸在化纤大型集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建设变电厂、港口等配套工程满足发展需要,或投资房地产、涉足生物医药等行业丰富资金来源,以支持化纤主业发展。而自荣盛石化在深交所高发行价上市以来,聚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传统形象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变,化纤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路径也变得更加清晰。

  根据目前的行业规划,到2015年,产业用化纤的比例将提高到29%,新增化纤产能400多万吨,产业用纺织品无疑成为化纤工业未来增长的一大亮点。开发产业用化纤一方面要实现常规品种的功能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快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企业产品无法创造更高效益的问题。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化纤工业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行业整体规划,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的回收利用规模将达到700万吨。回收瓶片在高端产品上的应用,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利用都是未来5年化纤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行业的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都将进一步提高。

  

提交
  • 同类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