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时事报道
跨国经营第一村的崛起
2011-09-19 07:59278
       晌午时分,走在林西村里的水泥路上,微风拂面,道路两旁树上的知了欢快地叫个不停。出乎记者的想象,这个拥有“跨国经营第一村”美誉的海门林西村,竟然安静得像座空城。

       不过,在村民郁建元新落成的三层别墅前,记者一下子感受到了林西村的脉搏。门上的对联横批“全球如意”四个大字,在初秋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林西村人的全球视野。

       的确,作为林西村人自有其自豪之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林西村先后有600多位村民走出国门,在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智利、俄罗斯、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办起了200多家公司,每年创汇逾2亿美元。现在,林西村在国外所从事的领域也已从早年的家纺产品为主,逐渐转向矿业开发、能源投资、服装、机电、房地产、国际贸易等多个行业。也正因为如此,林西村近日被省侨务办正式命名为“华侨村”。

“郁家军”组团闯市场

       在林西村3400多名村民中,走出国门最为出名的当属“郁家军”,目前这个家族常年专做境外生意的已经超出100人。

       1993年,在国内绣品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林西村3组村民郁建祥带着绣品只身来到俄罗斯,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从零售起家,办起了奥珍电脑绣品公司。之后,他又携郁建元、郁建华两兄弟及侄子郁平、郁飞去罗马尼亚发展,联合组建奥珍绣品集团公司,当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那一年,郁家人坐火车到俄罗斯,路上花了整整13天。” 留守的村民告诉记者,出国创业的老板们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回来。虽然记者未能亲眼一睹“第一个吃螃蟹”者的风采,但林西村支部书记薛春道出了出国创业者的艰辛:没有住的地方,睡马路也是常事;刚开始不会罗马尼亚语,就时常翻看浙江生意人编的小册子……

       有了原始积累后,郁氏家族开始独立门户,并将创业的触角伸向更广的区域。郁建元与家人在南非等地创办家纺公司;郁建华在南斯拉夫开辟家纺市场;郁平在智利等地营销床上用品;郁飞将海门绣品城建到了阿根廷,并在尼日利亚等地组建了“东方巨龙”销售公司,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外贸格局。

老支书旅居海外开公司

       记者多番联系,终于见到刚回国的原村支书蔡云松。“我早已不是书记了,只是在青松纺织品、家和这两家公司打点工。”当记者称蔡云松为“书记”时,在罗马尼亚经营两家公司的蔡云松腼腆地笑了。

       今年55岁的蔡云松在1997年去罗马尼亚时,他的身份还是村支书。当年底村支部改选,他又再次当选为村支书。于是,他成了一位旅居海外的村支书,直到2003年才卸任。肩负着村党支书的使命,蔡云松带领村民相继走出国门创业。“为了摸清市场,1997年我在罗马尼亚待了半年。后来,我和两个朋友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了窗帘、毛毯等小商品卖到赞比亚,一个集装箱的东西,一天就能卖光,还得出动警察维持以防抢购。”说起当年的干劲,蔡云松仍然相当兴奋。

       不过,在罗马尼亚这十几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损失了100万吧。”蔡云松告诉记者,去年红龙市场的一把大火就烧掉了他的两家门市。“这两天看看国内的市场行情和流行趋势,下个月初就回罗马尼亚。”现在,蔡云松准备重整旗鼓,笑看风云过。(中国服装加盟网
提交
  • 同类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