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服装文化
中国服装的精粹:汉服文化详析
2011-04-21 13:371214

早在20世纪末,中国的大学生们率先提出:汉服才是中国人的国服。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们不但讲究穿着汉服去过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甚至于走上街头倡导节日或隆重礼仪时也要穿汉服。于是经常有各地的大学生来找我,他们穿着自称的汉服,来听我对汉服的意见,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汉服?

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如果我们笼统地把京剧舞台上宋明朝代留下来的大襟长袍、儒巾等叫为汉服,显然有些概念不清。

我曾为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举几个古籍中的例子,如《辽史·仪卫志二》中写道:“会同中,太后、北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服仍遵会同之制。”清代谈迁《北游录·记闻下》中写:“辽史,太宗德光入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这里说得很明白,那就是辽初建国时,礼服分为二式,汉族官吏用五代后晋的服制,被称为“汉服”,或称“南班服制”;契丹诸臣仍穿契丹民族的衣服,称“国服”或称“北班服制”。耶律德光在辽会同元年(938年)决定,遇有重大朝会时,皇帝随汉官穿汉服,主要由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等汉族政权的传统官吏服饰组成,如通天冠是秦代时吸收楚冠样子定制的,作为皇帝常服;远游冠也是从楚而来,只不过多为诸王所戴;进贤冠多用于汉代,为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

与此相类似的没有作为服制的汉服之称,如近代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中写道:“高宗在宫,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一老臣独对曰:‘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乃止。”以上两种古籍记载中出现的“汉服”之称谓,主要是指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汉人之服。

再见记载中的汉服,有直接标明朝代的,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衣饰》中写:“至于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

那么,我们如今的大学生们热衷的汉服是什么样儿呢?看了一些报道,包括报纸图片的,也包括照片的,还包括对面坐着的真人秀。斜领大襟或许是一致的,领子上有领缘,即在浅色衣服上包有深色的领口边缘,从左向右掩,这符合中国汉族人的右衽,这一点区别于契丹、女真等族人的左衽。长袍也是比较一致的,当然也有女大学生穿半长的,有点像僧服,总之是宽衣大袖,看上去确实有些古代服装的感觉。男生爱戴一顶黑布做的上有平顶的儒巾,如飘飘巾;女生则长发略扎而披在肩背,下穿一件高腰古裙,手拿一把清绢制团扇。看上去有些像古人的服饰形象,满有意思的,也有点儿像戏服,因为京剧服装本来就是选用的宋明服装,而宋明服装还是从汉唐而来。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汉族人执政的最后一个王朝,明前有辽、金、元代,明后又是清代,因此明初建时即要废除胡服,统一为汉文化模式,而后明亡清始时,又因不成文的“十从十不从”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娼妓从而优伶不从”,因此中国汉族得以在戏服中被留传下来。

这就难怪了,大学生们的汉服为什么像戏剧舞台上的古代服装呢?京剧戏装中确实留下了中国服装的精粹。

提交
  • 同类服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