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服装文化
机械“标准”:谱写了缝纫机的魅力华章
2009-09-18 09:52980

作坊到现代化的生产线,从黄浦江畔到秦陵脚下,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史中,中国第一台缝纫机诞生在“标准”,第一批工业缝纫机也出自“标准”,第一台高速平缝机还是出自“标准”。

黄浦江畔圆了创业梦

十九世纪末,当苏杭的顶尖绣工还为满清皇帝手工缝制龙袍的时候,美国的“老狗”牌缝纫机便带着工业革命的文明撞开了中国工业落后而沉重的大门。

在上海这个号称 “中国工业第一大城市”的地方,一个名叫陈元章的技术青年怀着强国的梦想,立下宏愿: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缝纫机。

1946年,陈元章终于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与同样满怀报国梦想的丁维中联手合作成立了上海惠工铁工厂,开始从事缝纫机零部件的生产。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陈元章与工人们利用简陋的工具设备进行技术攻关。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JA1-1型家用缝纫机。他们把这个产品的名字叫做 “标准牌缝纫机”。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的棉衣供应成了重要问题。中央要求上海尽快研制出工业缝纫机,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国工业缝纫机生产还是一个空白。接到任务,陈元章和他的团队立即投入到研制工作中,硬是克服停水停电以及飞机轰炸等困难,生产出我国第一批GB1-1工业缝纫机,而且较早地在行业实现了缝纫机装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及时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自行车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一些外国人不友好地说: “那是因为中国运动员用了我们先进的赛车!”贺龙元帅一拍桌子:“中国要争这口气!”制造赛车的关键是没有缝制赛车胎的专用缝纫机。赛车没有内胎,只有外胎,缝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又是陈元章他们研制出了专用缝纫机…… “全运会”上,当运动员骑着国产赛车进入会场时,贺龙元帅高兴地说: “工人阶级了不起!” (下转二版) 1979年11月召开陕西缝纫机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场景。(上接一版) 从黄浦江畔到秦陵脚下

在民族危难中诞生的上海惠工厂,六十年代后期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有品牌、有技术的中型企业。但该厂是在公私合营的时候由分散在六个区的小厂联合组建的,分散管理、分散生产,致使难以突破每年十多万台的生产上限。适逢国家加强三线建设,惠工厂决定迁往陕西临潼,并更名为陕西缝纫机厂。这是一次产业和职工感情上的革命,1400多名久居上海的职工,舍不得他们的父母妻儿,更难以忘却大上海的城市情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搬迁无疑是“标准”二次创业图谋发展的大好机遇。首批搬迁人员于1968年秋天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当他们来到远离城镇的秦陵脚下的新厂址时,看到这儿乱石嶙峋,沙尘飞扬。年龄大的职工默默无语,年轻的职工开始想家。他们睡地铺,住简易棚,喝玉米糊糊,吃馒头就大葱……到1972年,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到1975年,二期工程竣工后,缝纫机年产量已达到20万台。至此,这个孕育在黄浦江畔的民族工业的种子,开始在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继而茁壮成长。到改革开放初期,标准牌缝纫机已成中国百姓家庭必需的三大件首选的品牌之一。陕西标准也与广东华南、上海上工、天津天工一起,成为中国“四大”缝纫机生产“王牌”。

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内成衣消费量的日趋增长,工业缝纫机的需求迅速扩大,家用缝纫机市场日益萎缩。 “标准”的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决定于1989年底全面停止家用缝纫机的生产,集中优势发展工业缝纫机。其实早在1982年,“标准”就以超前的思维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GC-1型高速平衡机。它的引进不但使“标准”成为国内缝纫机生产的重要企业,而且推动了服装、针织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成为引导产业升级的大胆举措。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位权威人士所言:“引进平衡机是一次革命,它使中国缝纫机从此进入了提速时代!” 从百姓名牌到国际品牌

随着世界缝制设备业产销中心向中国转移,国外所有先进企业蜂拥而至,国内竞争演变为全球竞争。“标准”便走了一条“从百姓名牌向国际品牌迈进”的发展之路。

他们首创了全行业整零合作之新风,在经营模式上,对内实施联合,对外合资合作,促使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技术实力大大增强。先后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30多个新产品,形成平缝、绷缝、包缝、电脑绣花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他们按照市场化的规律,遵循社会化分工的要求,在全行业第一个建立起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目前与他们建立配套关系的企业达200多家,其中不乏国内外顶尖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现在各企业盛行的代销员制度,是“标准”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施行的营销策略。他们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在上海、深圳等建立直销经理部,逐步形成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代理经销网络,一举改变了原来企业定量生产、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创造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新时期,“标准”作为全国百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改制为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包括全资、控股、参股、联营的88家企业和经营单位的标准工业集团,成为“又大又强”的现代企业集团。通过不间断的改革,在国内其他缝纫机生产大企业步入困境的时候,“标准”却成为行业龙头。

从1946年“标准”诞生以来,几代“标准”职工视品牌为生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谱写了一段民族缝纫机的崛起史。目前,“标准”着手在欧洲建立了高端技术开发和营销中心,在国内建立制造和营销中心,在东南亚和非洲建立营销中心。一个全方位的国际化战略已付诸行动。

提交
  • 同类服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