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店”横空出世
漫步在王府井大街上,北京市百货大楼即便不是最显眼的建筑物,也称得上是最重要的建筑物。兴建于1954年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一直都被誉为新中国的“第一店”,曾和东风市场、隆福大厦、西单商场并称北京商业的“四大金刚”。
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每逢假日,北京市民总是乐意到这里购物休闲,加上国际友人的观光消费,王府井的商铺很难承受,经常人满为患。相关部门决定在这里修建百货大楼。
大楼建设几经波折,最终于1954年5月28日破土动工,当时首都各界媒体都对这一盛事做了详尽的报道。《人民日报》甚至还配发了百货大楼外观的立体效果图。
北京的建筑大都雄伟大气,王府井百货大楼亦是如此。百货大楼的建筑设计,汇集了当时国内顶尖建筑设计师的意见,力求体现民族特色,特别是每隔10米一根的兽头型房檐柱头,外墙面的窗下檐和窗盘心上的雕花等都与深厚的北京历史文化相契合。
“一团火”温暖百姓
今天的百货大楼门前,坐落着一尊半身雕像,他既不是国家领袖,也不是社会名流,仅仅是一位普通售货员,他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第一个特级售货员称号获得者张秉贵。雕像记载了他的工作业绩和人民对他的怀念。
作为一个普通售货员,张秉贵练就了拿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等过硬的服务本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温暖了千百万顾客的心。晚年,他又把几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在新中国历史上,他堪称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如今,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传承父亲的精神,依旧在这里工作。他记得曾经有一位40多岁的女顾客,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柜台前却说:“小张,我今天不是来买糖的。”说着她的眼泪下来了,“我就为看看你,1979年,我在这儿买过一次糖。当时,我向你父亲提出让他帮着找个糖盒,柜台里没有,你父亲就跑到库房给我找来一个。那个糖盒并不精致,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还经常跟我的孩子叨咕这段事儿,那是你父亲对人民的一片心啊!”
“股份制”改革重生
1955年9月25日,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营业,开业当天成千上万的人慕名而来,当年年底,百货大楼就累计销售1752万元。
即便在大部分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百货大楼的经营服务也非常贴近群众。为缓解布票不足带来的困难,大楼开展服装套裁等业务,为了让消费者节省开支,拆整卖零:毛线可以卖一尺,药片可以卖一粒,茶砖可以切块卖,手套袜子可以卖一只等等。当时流传的“百货大楼没有的,您哪儿也别去了”,这正是老百姓对百货大楼的最高赞誉。
改革开放后,北京商业快速发展,国有商业“包打天下”的旧格局被打破,燕莎、赛特、蓝岛等商场相继开业。为了发展,百货大楼决定进行股份制改造,1994年转型为股份公司的百货大楼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百货大楼改为“王府井百货”,利用资本市场,成功募集到11亿元资金。随后,百货大楼在广州、武汉等全国重点城市又开设十多家分店。王府井百货大楼从单体百货零售商店,发展成多元连锁规模的大型综合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