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服装文化
昔日绣姑半边天今时锦线何处觅
2009-06-17 14:26395

日前,禅城区非物遗普查队人员来到南庄溶洲收集有关刺绣的历史文化资料,为2011年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做准备。记者随行来到这个曾经的“刺绣之乡”,兴旺了百年的溶洲刺绣几近销声匿迹。村中一些昔日的刺绣高手老婆婆们仍然希望这门手艺即使不能广泛传承,也能得到保护。105岁的梁勿想老婆婆表示,只要有人肯学,她就会全盘传教。

小小绣花针撑起一个家

从晚清时候开始,溶洲就有刺绣出现,民国时期达到兴盛。当时的溶洲村,家家户户皆有人刺绣,全村从事刺绣人数超过一千人,90%以上都是女工,她们凭着一双巧手,一根绣花针和一束五彩线撑起了她们的生活,也一时出现了“男耕女绣”的模式。105岁梁婆婆说,刺绣以前是溶洲村的主业,很多女孩子从12、13岁开始就熟习刺绣。当时的女儿可谓是家中顶梁柱,除开平日的劳作之外,家里买油买盐的开支都是靠刺绣来换取。

普查人员在南庄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上个世纪50-70年代养蚕业的“蚕箔房”,几乎整个南庄的村落都能看到,证明当年处处桑基鱼塘,村村缫丝纺织,大多数妇女以刺绣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

现健在105岁的梁勿想曾经是村中的妇女主任、绣花能手,其子招厚全亦是当地有名的代表人物,当年从广州拿订单回来,根据客户要求,在家中设计画稿,分发给各户妇女,绣好后乘车搭船送到广州,家中留下了大量的样稿原件就是例证。

一幅小小绣画值几千元

据村中老人讲,溶洲绣姑的手工非常好,货品很受欢迎。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不少外国人来到村子中找绣品,有时候一幅小小的绣画都能买几千元。记者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部了解到,溶洲刺绣属于广绣其中一种,与苏、湘、蜀绣齐名。在溶洲的刺绣题材中,以神幡、寿帐、戏服、褂裙等居多。据梁婆婆说,几年前她将自己亲手绣的、保存了几十年的龙凤褂裙以80元的廉价卖给了一个到村中收古董的商贩。现在回想实在可惜,因为这是溶洲最后一件刺绣褂裙。

百岁绣姑盼传人

如今,溶洲刺绣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整条村除了年事已高的梁婆婆和陈婆婆等几人,精于刺绣技艺的刺绣高手非常罕见。村里不少中青年妇女对学刺绣并不看好,更不会让自家的小孩去学这样的苦活。

梁婆婆则认为,刺绣是一种文化,小孩可以在课堂之外来学习,也可当是一种课外兴趣。如果谁愿意来学,她一定全盘传教。佛山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溶洲刺绣目前是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以便于2011年申报第四批省级非遗,并找到传承和保护的途径。

提交
  • 同类服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