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市场分析
以联盟模式催孵科研成果
2011-11-04 13:31308

本期特邀采访嘉宾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 赵强

每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引领作用的,或者将对行业进步产生重大作用的科研成果出现时,业界总为之欣喜若狂。但科研成果的问世,仅仅意味着研究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如果不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那就背离了科研的初衷。遗憾的是,有太多科研成果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永远搁置在实验室,抑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幸夭折。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这是个难题。

在“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最新科研成果与高新技术孵化论坛”,不仅如此,世界各地的专家还将齐聚一堂,为科研成果的顺利孵化问诊把脉。

作为纺织产业产、学、研、用系统工程中“研”这一环节的典型代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在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告诉记者,多年来的实践让他体会到,产、学、研、用实际上是对行业相关单位的明确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比如以高等院校为代表的“学”,适合前期探索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做小试阶段的尝试;科研院所则具备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装备体系的研发、应用实力,集成能力较强,适合做中试等科研成果放大的工作;“产”被放在整个体系的首要位置,因为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要由企业实现,应当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使其在整个体系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让“用”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则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如果说明确分工是产、学、研、用系统工程的一层重要涵义,那么各环节切实有效的合作则是另一项重要内容。赵强特别强调,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一个完整的链条、完整的队伍,需要知识链、产业链、供应链等方方面面的有机协作。他认为让企业对科研成果感兴趣,是其实现成功孵化与推广的前提。

正是感受到国内各环节之间合作的重重障碍,作为对新型合作模式的一种探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化纤协会合作牵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由化纤行业中的主要大型企业和有特色的差别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联盟企业的产能占我国化纤总产能的比例已接近30%,该联盟已被科技部列入试点联盟,其在聚酯废水乙醛回收技术、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十二五”期间,还将在生物质纤维材料开发研究、再生聚酯循环利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该联盟希望引导企业注重内涵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展开错位竞争,寻找新的市场。不过赵强坦言,以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还在探索中,面临的许多困难和矛盾有待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那么,国内其他行业是否有产学研之路走的比较成功的?其经验能否为纺织行业所借鉴?赵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半导体行业,不过其模式恐怕难以复制。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半导体企业规模比较大,实力相对雄厚,而且在关键共性技术上的方向明确且统一,纺织行业则缺乏这些特征。正因为如此,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这样高水准的平台才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各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加深理解与合作,同时也能引发企业的反思。

目前,纺织行业多数企业的利润率仍然很低,这是否会对企业研发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赵强对此表示,利润太低反而会刺激企业加大投入进行研发。从行业形势多次起伏中分析,当行情好、普通产品都能赚钱的时候,企业的研发积极性较差;而在行业形势陷入低谷时,企业反而重视研发与创新,希望藉此摆脱困境。但他同时指出,由于自身实力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别,如果仅仅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自身进行研发,没有国家专门的科研投入,一味追求“短、平、快”,那么整个行业甚至国家的科研水平都将受到影响。

提交
  • 同类服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