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透视
温州经济战略转型调查 转型的艰辛历程
2012-10-08 10:32283
有人说,走进温州,仿佛置身于一个轻工产品的世界。在这里,有着30多个轻工产业集群,生产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

也正是这种轻工业主导的产业格局,让今年的温州经济在第一时间遭遇挑战。“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温州传统产业低成本、低价格的制造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除了轻工业,温州还有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位于乐清的华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我们现在是一家新能源企业。”该集团副董事长林建伟的开场白让我们眼睛一亮。但在2002年转型之前,“华仪”和柳市其他绝大多数企业一样,也是一家低压电器设备制造企业。2002年,“华仪”作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发风能发电机设备。“当时专家的估计,我们的总投入将达几十亿元,投入回报周期长达8至10年,而当时正是低压电器产业发展的繁荣期。”林建伟感慨地说。

不顾一切的“华仪”成功了。6年里,“华仪”自主研发了78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600千瓦和780千瓦风电控制柜,形成了年产300台780千瓦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去年7月30日,“华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顺利下线,标志着“华仪”跻身国内风机先进制造商的行列。去年9月,“华仪”的3台780千瓦风电机组出口智利,实现我国风机整机出口零的突破。

“华仪”的成功,也标志着温州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温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华仪”为龙头,结合瑞安的齿轮箱生产企业、乐清的玻璃钢、电缆生产企业等,温州已经具备打造风力发电机产业链的基础条件,市里将积极培育这个新兴产业,使之成长壮大。

在温州,呼之欲出的新兴产业不仅仅是风机产业。“正泰”高调进军太阳能产业;船舶业今年1至5月产值同比增长29.5%……这些在孕育成长中的“产业新势力”,正不断丰富着温州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一个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的“温州沿海产业带”正在加快建设,产业带区域内占地40平方公里的“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等重大区块和状元岙深水港码头、滨海快速通道等重大工程也在有序推进。

“有形之手”的“政策组合拳”——“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温州企业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

“面对经济困难,克难攻坚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党委、政府的事。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拓展发展空间!”当一系列不利因素聚合叠加,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时,邵占维斩钉截铁的表态让企业家们倍感欣慰。

于是,在温州,一场前所未有的政府大规模“帮扶活动”从年初就全面展开。

“每一位干部都要下企业,每一家企业都要见干部。”6月份,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千人动员大会之后,温州市、县、乡镇三级领导分片包干,跑遍了全市6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点,总共梳理出1000多个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找到困难后,温州市政府迅速制定了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的一系列举措:

——对工业企业的技改贴息,上调两个百分点;市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目前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优质出口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周转资金贴息。

——为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温州市政府拿出500万元,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的比例,对商业银行2008年对温州中小企业增加的贷款额进行奖励。温州市工商部门还出台《温州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出质登记(试行)办法》,允许股权质押贷款。

然而,立足当前保平稳并非温州市“有形之手”出手的最终目的。抓住机遇促提升,着眼长远抓调整,才是温州市委、市政府面对这场大考给出的答案。

提交
  • 同类服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