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店策划
开服装店要与时俱进 学老师经营有道
2009-04-23 09:02639

卖车与时俱进,老师经营有道

曾经有一些新闻,什么北大高材生卖猪肉、名校教授卖茶叶蛋,在社会上沸沸扬扬。表面看来,似乎是知识贬值了,那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处境,让人同情,他们仿佛遭受了天大的委屈,“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其实,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又何必如此心理不平衡呢?现实社会,从来是适者生存,难道卖茶叶蛋和卖猪肉,有什么不光彩的吗?不一样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吗?名牌大学生和教授,就不能“屈尊”做点普通大众干的活吗?走下讲台,走出书房,把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群众,这或许是有益的。

凭心而论,开店并非是我的首选。男人大多是以事业为主的,我也一样,但我的内心里,更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枕河而居,与世无争。现实容不得我清高,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回避不了现实的种种,生存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况且,挣钱的速度,已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努力就要掉队啊。看看身边的人,为了买一套住房,要紧衣缩食半辈子,实在是辛苦。真正的小康,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应体现在精神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就好比两条腿走路,一高一低,不但走路不利索,样子也不雅观。

我开了十年的小店,为了蝇头小利而奔波,心理上有点疲倦了,很想换个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是,理想和现实,总差上那么一步。买了住宅和店铺后,这些年赚的钱,现在能运用的,只剩下20万元。20万元在贫困山区,或许能过半辈子,但在经济发达地区,还不够一个店面一年的房租。我也想有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品牌,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但资金、技术、能力、机遇等条件的局限,想振翅欲飞,却后劲乏力,只能掂量着,沿途寻找机会。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实力和勇敢,固然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但运筹帷幄,同样能左右成败。东汉末年,诸葛亮协助刘备“功成三国”,就是明证。有时,我们不是失败了,只不过还没有成功;有时,不是对手打赢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认输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只要我们不愿意倒下,就一定能站起来,就一定能“潇洒走一回”。君不见,那收破烂的,也能成为“破烂王”?卖老鼠药的,也能财源滚滚?(这是过去,现在不允许卖老鼠药了。)卖猪饲料的,也能成就“希望”集团?

心有雄心壮志,这是值得肯定的,许多青年才俊,不过二三十岁,有的出身平民,但他们已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可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帆风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功成名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理想,比尔盖茨、张朝阳、陈天桥等,毕竟是绝对的少数,就那么几个人。不过,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摔倒了,可以重头再来。中国人讲究“知足常乐”,这有利于养生,但从生命承载的意义而言,我们不应当蹉跎岁月,应该锐意进取。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一点忧患意识,没有一点上进心,贪图享乐,纸醉金迷,最终会被无情淘汰的。

看到别人创业成功,我们往往不甘心:“他们能行,为什么我不行?”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正是这种不服气,催化了突围的动力,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开店和创业,这不是命运,这是由性格决定的。太理性的人,太斤斤计较的人,就不太适宜做生意。理性的人,做律师、教师、法官会很不错,但做生意,会显得有点呆板,缺少灵活性;斤斤计较的人,锱铢必较,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收获,没考虑长远的利益,在人缘的建立方面,是有很大缺陷的。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其实,做什么都是这样。目中无人、胸怀狭窄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老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是阳光下最神圣的工作,我一直对老师怀着崇高的敬意。尽管,他们中也有害群之马,但并不影响他们整体的形象。老师是要面子的,虽然他们也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但真要他们丢下铁饭碗,多半会犹豫不决。我上小学时的一位凌老师,他在20年前的那次辞职,从教师到商人的身份转变,相当的成功,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尊敬,依然如故。

凌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那时,小学校就在村里,老师和村民的关系很亲近,淳朴的村民,会自愿给老师送米送菜,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会请老师一起过来做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次作文,依稀记得是写《养牛》,凌老师在后面用红笔批示:要自己写,不要抄袭课外书上的文章!我感到很委屈,那的确是我写的,而且写的完全真实,因为我的爷爷在村里养牛,我放学后常去帮忙放牛,那样的生活细节,无需想象,信手拈来。我在老师的评语后面,加上一段“严正声明”,说明那篇作文是我的“杰作”。老师随后批了85分,还鼓励我,要注意观察和思考,持之以恒,写作水平会越来越好的。

1983年,我上初一时,听说凌老师离开了村里的小学,到中心小学办的印刷厂当供销员,不再当老师了。第二年,学校开了一个商店,是承包给凌老师的,店里卖柴绳机和它的配件。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施不久,人们还很贫穷,主要的副业,是养猪和打草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草包,而柴绳机是必备的工具,因为柴绳机比人工搓绳的速度快十几倍。他商店里的柴绳机非常畅销,我去买过配件,顾客很多,还要排队,店里二三个人,忙得团团转。

过了两年,别的店里也有柴绳机卖了,打草包的人家却越来越少了,村民找到了更赚钱的副业,买了运输船贩砖和贩糠,年轻人都去乡办厂上班了。凌老师在店里卖起了自行车,有凤凰、永久、鸽子、金狮等牌子,后来又有可变速的赛车。乡村的公路和土路,很适合骑车,不但家家有自行车,有的人家有好几辆,整个乡镇的自行车,将近一半的出自凌老师的商店。人们对于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凌老师的生意,做得顺顺当当。

1990年前后,凌老师把商店搬到了新街,这时候的他,已不是商店承包人,而是商店的主人了。自行车的销量在削减,他就改售三轮车和农用电瓶车。买三轮车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不大会骑自行车,却会骑三轮车出来卖菜;买电瓶车的,用来载物和载客,每天能挣几十块钱,也是不错的收入。1992年开始,他卖起了“玉河”等轻骑摩托,还有五羊本田等大的摩托车。当时,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显著提高,姑娘出嫁时,选为嫁妆的三大件,已从过去的自行车、录音机、缝纫机,升级为彩电、洗衣机和摩托车。男的骑摩托,女的就用轻骑。那几年,凌老师店里的摩托车,在过年时的结婚高峰期,销售十分紧俏。

又过了几年,交通部门对轻骑进行管制,不再上牌照了,紧接着不让上路了,可凌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在经销电动自行车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凌老师店里的两驾马车,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老师和开店积累的人缘,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的店面也是越开越大。去年,他的店遇到拆迁,他租下了靠近马路的一座楼,宽敞的店堂,摆放着上百辆各款摩托车和电动车,宛若车展一般,顾客也是络绎不绝。

凌老师的卖车生意,比我的租书生意强多了,他卖掉一辆车,利润少说也是几十或几百,而我租书不过才几角钱,他赚到的钱,想必有数百万了。然而,凌老师是个低调的人,他的穿着依然朴素,也没有购买别墅或高档轿车,很多次看见他是步行去店里的。我叫他“凌老师”时,他总是笑着答应,并关切地问着我的生活情况。他经营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脉搏;他卖车的时机,也是和时代的步伐吻合的。我想,再过几年,要是看到凌老师在卖轿车,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

身为老师,相对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也较敏锐,但讲课和经商是不同的,讲得口若悬河,做起生意来,未必就一路绿灯,碰壁的也不在少数。有位和我同龄的小学老师,在10年前,曾停薪留职,一试商海深浅,最后弄得血本无归。当然,也有旗开得胜的,前几年,有位中学老师,和人合伙开了家旅馆,生意火爆,一年就收回了本钱。今年,听说他和朋友散了伙,独立开了家旅馆,还和旅游公司挂钩,不愁客源,获利颇丰。

  • 同类开店秘籍